基本金属价格飙升的势头在2月份出现减弱,其中铝价下挫幅度最大,在下跌的同时,负面因素接踵而来。原油和黄金价格下跌拖累基本金属;即使美联储可能继续升息,随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下跌对于通胀加剧的担忧也在减弱;在CFTC持仓变化中,黄金净多减仓,原油净空增仓,铜多空同减并形成净空局面,虽然CFTC的持仓变化并不代表基金的整体操作方向,但其变化对市场形成的心理压力仍然不可忽视。急剧震荡的市场再次使投资者迷茫,是短期价格的调整还是市场基本面的大转变,本文分别从中长期和短期对铜铝为主的金属市场试以分析。
牛市基础尚未打破
第一、 资金的影响持续存在。在前两个月金属价格快速上涨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和基本面脱节的价格表现,这是大量资金持续流向商品市场的效果。同时在商品市场投资收益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商品市场的投资人气随之上涨,资金对市场的支撑也将持续下去。
第二、 整体金属库存水平偏低,供应持续紧张。供应紧张的根源在于金属产量增加的意愿受到资源短缺的抑制,无论是铜精矿、
氧化铝和锌精矿的供应都不能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使得消费商在库存严重压缩之后继续买入。
第三、 市场结构抑制卖出。铜市场的近高远低结构还是非常明显,虽然升贴水已经有所减小,并且和之前的牛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对卖出者来说仍构成相当压力。铝市场的远期支撑只要是来自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的长期成本上升。
短期来看,伦敦铜铝价格处于高位震荡调整时期;国内铜市场目前处于比较平衡的状态,近几个月来国储在期货和现货市场上抛售的铜弥补了进口的不足;铝市场在强大供应情况下持续存在比较大的压力,可能在未来进入漫长的库存消化时期。
铜进口门槛升高,进口需求减弱
从1月份的进口数据看,虽然没有明显下降,但一般贸易形式进口的精铜已经下降到不足1万吨的水平,加工贸易进口精铜3.58万吨,达到进口数量的一半。而从贸易条件看,1月份的进口亏损幅度并不很大,甚至出现过短暂的进口盈利时期,因此推测,在过去两年大量出现的长单融资进口铜大幅度减少,也就是说,一般贸易进口铜的门槛提高了,在过去,可能亏损1-2000元/吨情况下仍然可以进口,而现在则需要有一定的盈利空间。
另外,随着国内精铜产量和废铜进口量的增加,精铜进口占国内铜供应总量的比例减小。2005年,精铜净进口占国内铜供应(包括精铜产量、精铜净进口、加工材用废铜)的比例只有21.26%,而2003年和2004年的比例分别为36.26%和29.56%,预期在2006年,精铜的供应比例将进一步缩小。
以上两点可以部分解释精铜进口连续处于低水平,而国内市场并没有出现特别紧张的状况,同时精铜进口的贸易条件维持在进口盈利点附近。随着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好转,国内市场会得到一定支持。
铝市场将进入漫长的库存消化时期
由于春节效应,国内铝市场的库存往往在年初增加,今年上海期交所库存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增加了将近9万吨,但和前两年的情况有以下几点不同。
首先,出口空间不如往年,在2005年8月份取消
氧化铝加工贸易之后,并随着加工手册到期日的临近,国内铝厂对出口的调剂能力减弱,因此即使达到加工贸易出口盈利更多的条件,也没有形成大量集中出口的局面。其次,期货市场的升水吸引了大量
铝锭转移到交易所库存。再次,库存增加的趋势可能不会像2004那样持续到7月份。在2004年曾经国内价格一度上涨到超出一般贸易进口
铝锭条件的水平,从而引发了大量进口(2004年中国原铝进口达到72.5万吨,而2005年只有45万吨),同时在上半年国内一系列宏观调控抑制了需求。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进入季节性上升时期,期货市场升水缩小,库存增加的势头可能减缓然后出现减少。然而,由于上半年可供加工贸易出口的
铝锭数量减少,并且下半年加工贸易手册基本上到期,
铝锭出口的空间被压缩,今年库存消化的速度可能远不及2005年(上半年出口了71万吨)迅速。因此,在产量消费增长不发生突变情况下,国内铝市场可能进入漫长的库存消化或者说被库存压制的时期。
(责任编辑:晓忠)
此信息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