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前奏部分的国内电解铝行业出口结构的改变,及成本普遍大幅下降预期的增强将造成沪铝阶段性下行的内在必然性与目前沪铝在相对次要的,偶发的利多因素作用下延缓了这一阶段性的趋势之间的矛盾使沪铝面临急跌的风险加大。
铝材出口的大幅增加阻却(但不是阻断)了市场信心正常的阶段性转变。一周以来的行情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信心的转变,只是新公布的铝材产量和出口量数据延缓了这一过程。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10月份,中国
氧化铝产量为123.47万吨,同比增长59.5%;原铝产量为85万吨,同比增长33.06%;铝材产量为79.48,同比增长44%;10月份,国内
氧化铝和铝材产量的增速分别超过原铝产量,国内原铝企业原料成本和销售前景较为乐观,尤其是铝材出口的大增使市场对铝的需求前景提高了信心。问题是这一新的信心源的出现能阻断沪铝的阶段性下行的阶段吗?弄清这个问题需要全面分析这一情况和造成阶段性下行阶段的主要原因。其实,在国家10月份调整原铝出口税率之前,国内的铝材等加工产品出口量已经逐步上升。仅从出口企业的数量来看,今年一季度全国出口
铝锭的企业共71家,同比减少30家,数量下降29.7%;而出口铝材的企业共2261家,同比增加532家,数量上升30.8%。这说明10月份铝材出口量的大幅度增加是正常的,加上国家税收政策在10月份调整的影响,这一数据稍高于前期数据。但是,政策影响的另一面也是明显的。从中国最新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原铝和铝合金出口呈现出大幅下滑的趋势。10月份我国原铝和铝合金出口量为72,420吨,与9月份的109,000吨相比大幅下滑,而今年前九个月月均出口量为10.7万吨。其中铝合金的月均出口量为32,000吨。在10月份中国共出口40,000吨的原铝,创下今年出口量值得新低。整体考量,这两方面的情况反映了在国家长期的,连贯的明确政策导向下我国电解铝产业正在迅速进行出口结构的调整,进而进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恰恰是这一出口结构的先期调整会阶段性地提高国内原铝的供应量,这一点与生产成本普遍下滑在时间上的重合是造成阶段性下行的主因,资金热情的转移只是降低了下行空间和时间。
成交和持仓的大幅萎缩反映了市场阶段性调整前期的疲软。从10月中旬到现在的统计数据显示,不论是伦敦金属交易所还是上海期货交易所,铝的成交量和持仓量都明显的萎缩,结合走势的放缓和波动的平稳,可以发现在主导性因素势必造成阶段性下行时,其他相对在本阶段属于次要因素的利多因素的出现延缓了下行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被视为基本金属市场晴雨表的铜的偶发利多因素也是形成沪铝目前走势的原因之一,并且所占的权重很大。主要的利多因素是美国麦克莫兰自由港铜金公司在19日宣布斥资259亿美元、以现金加股票方式收购美国费尔普斯・道奇公司,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挂牌上市的铜公司,也将是北美地区最大的金属和矿业公司。这一消息提振了市场信心,使当天伦敦金属市场甚至没有反映全球金属统计局(WBMS)周三公布的前9个月全球铜市创纪录的过剩228,000吨的消息。显然,偶发性因素的影响也是短暂的。
氧化铝再次降价,产能释放消息或库存的异常增加将会是导致沪铝急跌的最可能的诱因。在笔者看来,目前的沪铝行情处于危险的“平静期”!做出这样的判断,一方面是因为阶段性的下行因行业大势而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则是因相关次要的或偶发的利多因素较长时间迟滞了下行调整的结束,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的积累这加剧了急跌的风险。而将来最可能的诱发性因素料将是
氧化铝产能释放的消息或者是产能建设的推进造成的
氧化铝进一步降价可能性加大,另一个则是伦敦交易所或上海期货交易所交割库存某次较大幅度增加,除了这两个因素,政策性的或其他偶发因素也有可能成为诱因。
(责任编辑:晓忠)
此信息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