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品集体跳水,资金有意撤离?
即将过去的7月,对商品市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许多商品在7月初纷纷创出了历史新高,随后便大幅调整。基本金属市场以铜、铝为代表,而其他商品中则以原油、大豆表现得尤为剧烈。我们很容易发现,7月的行情与今年3月中旬的情况非常相似。
通过比较可看出,铜目前的调整幅度与3月中旬开始的调整相近,在豆类市场似乎也是如此。不过,我们发现原油本次调整远比3月中旬的情况剧烈,并带动CRB商品指数出现相似的情况。此外,与3月份的行情相比,另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资金似乎在撤离商品市场。
不过,结合前期的上涨行情来看,我们认为情况还存有显著的差异。我们知道年初商品大幅上涨具有明显的资金避险推动的痕迹,之后快速撤离也在情理之中。相比较之下,二季度并没有大量新资金进入商品市场,即价格走势主要受存量资金的左右。这可能意味着,商品市场投资正在进行较大的调整。至少,目前我们从原油市场、 CRB指数上看,这是2007年至今没有过的大调整。这种担忧自然而然也会影响到市场对铜价的看法。
对于铜市场资金变动的情况,我们可以粗略地从上面两个图中寻找线索。今年年初的大量新多头推动价格创出了历史新高,可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撤离。 7月以来,铜价格进入调整,且伴随着持仓量下降。不过,在这个图上也容易看到,原有的资金继续坚守阵地。而且,近期的调整也并未引来新空头进场。从基金持仓来看,基金逐步减持多头头寸,不过抛空的意愿仍不积极。因此,从资金层面看,我们认为铜市场处于一个中性格局中。不过,从LME的持仓变化来看,多头进一步撤离将带来价格新的跌势。而从CFTC的持仓结构看,基金继续减持净多,很快就会变成做空的力量。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过需要其他因素的刺激。相反的,如果多头增加头寸,价格仍很容易被推高。不过,由于缺乏显著的空头头寸,空头平仓的压力相对较小。因此,尽管价格上多头仍占有一定优势,但对于后市的行情,多头可能更为被动。
二、基本面看不到转机,中国需求渐成“空中楼阁”
在铜市场,专业的资金操作确实对行情有很重要的影响,而这几年来看,这些大资金以时间换空间的操作显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长远来看,铜市场的基本面受制于成本上升、供应增长缓慢的实际情况,资金以时间换空间的长期战略可能延续。那么,我们认为,中期内,如果基本面进一步走软,尤其是需求下降导致库存不断涌现,将给价格带来显著的压力。
从宏观经济来看,目前明朗的是,全球经济处于下调的过程之中。JP摩根的全球工业产值与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的变化表明,工业5年来首次进入了萎缩状态。那么,采购经理人指数具有领先性,这意味着,工业萎缩情况短期内是难以改善的。我们一个理性的判断是,全球经济处于放缓趋势中,至少目前还看不到调整的底部,任何对于何时出现底部、何时反弹的预测仅是预测而已。至少我们可以肯定,未来几个月中不会明显改善。
处于美国经济风口浪尖的便是房地产业,在该行业没有出现明显底部之前,谈论美国经济何时反弹显得很没有意义。从美国新屋的销售数据来看,明显的调整趋势没有任何触底迹象。另外,美国股市大幅下挫,财富缩水严重,而且失业率上升,信贷收紧,这些客观事实对房市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完全体现,美国经济放缓甚至衰退的链条仍在延续。客观上讲,我们实在无法希望美国经济在短期内回暖。
作为全球经济的另一个发动机,新兴市场的代表——中国的各项经济指标目前稳中趋降。体现在铜的需求上,我们看到中国的铜表观需求数据仍然保持增长。不过,从一些小的方面了解,我们认为需求下降以及加工企业资金紧张、开工率下降、暂停生产、甚至倒闭,这些情况确实困扰着铜消费。随着人民币升值,通胀压力高企,而政府短时间内又不可能放松银根,因此我们看不到需求前景会很快改善。
麦格理银行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的铜需求将降至0增长附近。根据我们的数据,目前表观消费增速处于2%左右,月比增速一度为负。近几年中,中国曾在2006年出现表观需求累计负增长,那是铜价飙升、部分企业倒闭、国家释放库存、企业释放库存所致,并非需求真的下滑。不过今年的需求疲软确是事实,高铜价已经足足维持了两年多,我们认为加工企业已经适应了铜价,那么出现倒闭、暂停生产并非是对铜价的不适应、或是担心。资金紧张是一个方面,但更直接的是终端需求及外部需求的下降。
铜消费增速中国铜表观消费
中国各类铜进口
对于2008年而言,“中国因素”逐渐成了“空中楼阁”。对于国际铜价而言,这个变化的影响主要通过中国的进口来影响价格。中国各类铜进口均在2007 年创出新高之后回落,其中精铜表现最为显著。上半年中,后5个月的铜进口量持续下降,而且近月降幅增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进口量下降的趋势很可能延续。
铜进口的驱动力之一是中国需求。今年以来,铜进口亏损持续扩大,6月进口亏损最高达到8000元/吨。尽管7月以来,进口亏损有所缩小,但6、7月的进口平均亏损在6000元/吨左右,这显然不可能吸引进口。因此,我们认为,除了一些长单进口以及少量的融资铜进口外,其他的进口很少。此外,近期中国铜产量恢复得很快,而且7—9月又是需求淡季,精铜进口的要求和意愿将大幅下降。这几乎可以肯定7—8月的进口数据将是疲软的,结合全球以及中国的经济情况,这有可能引发投资者对中国铜需求预期的进一步下调,从而打压价格。
精铜进口盈亏
三、库存与升水:一把双刃剑
库存以及现货升水的情况可以直观地反映市场的紧张与否,自然对价格也形成最直接和有效的影响。我们不可否认,目前不管是LME库存还是全球三大交易所的总库存均处于低位。尤其是全球三大交易所的总库存,同比下降约20%。与库存低相对应的便是高升水。我们可以对比2005—2008年的情况,库存阶段性的底部,正是升水阶段性的顶部。那么,从库存和升水的情况来看,铜市场仍然处于典型的牛市格局之中,这是多头重要的依据,也是空头最担忧之处。不过,换一个角度讲,低库存与高升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因为,目前的情况已经体现在价格之中,而未来的变化才会影响价格的变化。
首先,很明显,LME铜价格与库存存在强劲的负相关。与过去几年对比,大体上,我们可以认可目前的库存水平能支撑目前的价格。还有一个很直观的规律,即每年下半年铜库存均出现增加,不管需求有多强劲。
全球三大交易所库存与铜价
我们再来看,全球三大交易所的总库存。如果说,LME的库存变化可能存在人为因素,那么全球三大交易所的库存变化规律应该更客观一些。分析全球三大交易所库存,2007年以来其库存持续下降,目前库存几乎处于2007年以来的最低点。但结合这两年的消费现状,尤其是近几个月的消费状况,以及收集来自各方面的报道、数据,我们均难以相信2008年的铜市场比2007年紧张。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除交易所以外的社会库存这两年来在增加。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便是每年的下半年交易所库存会增加。
同样,我们也可以观察现货升水与库存的关系,现货升水主要受交易所库存决定,但高升水往往吸引交易所以外的铜(或者是库存)流向交易所,受逐利性的驱动,这是很自然的。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交易所以外社会库存有所增加,而需求进入淡季,铜市场紧张的前景显然在改善。根据季节性规律以及今年的实际情况预测,未来数月,交易所库存可能如2005、2006年般大幅增加。目前来看,升水处于高位,近几日略有松动,如果商品市场做空的人气持续,那么上述情况还可能加快出现。
四、后市展望
我们目前能确认的是,全球经济处于放缓的周期中,中期内看不到经济、铜需求会改善的信号。数据显示,中国上半年铜需求疲软,这显示中国独自支撑全球消费增长的论点已经不成立了。结合全球经济形势以及中国的形势来看,中国需求已经实实在在的放缓了。一旦进口更加低迷,那么市场对中国需求的预期可能更低。资金层面上,整个商品市场,近期有明显的减持动作,这在铜市场也有所体现,但并不显著。如果这种人气继续蔓延的话,我们认为其对铜价的影响将增加。结合需求以及资金行为,我们认为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库存,从季节性规律上看,未来数月库存将增加。如果库存增加,那么资金继续维持高铜价的难度增大。8月份是欧美传统的度假期,铜需求和投资者交易兴趣均下降,这可能是铜市场变化的关键时期。结合以上的这些因素以及基本面来看,下半年铜价有出现新一轮下跌的可能。如果跌势启动,目标将指向7000美元。不过,我们要指出的是,铜市场专业的资金并未撤离,近来,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将受到更严峻的考验,不过,也不能低估资金运作的影响。此外,国外一些投行基于成本提高,供应瓶颈仍然对铜市持长期看涨的观点,看涨的舆论氛围也会为铜价带来资金支撑。
(责任编辑:晓忠)
此信息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