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发达经济体普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美元贬值和通胀预期导致国内大宗商品一路高歌猛进,各品种轮番上涨。与此同时,在国内金融市场资金较为充裕背景下,证券市场与大宗商品市场呈现“同涨同跌”的景象。本周,受到A股大幅下挫影响,上海期货交易所有色金属期价也出现大幅回调。笔者认为,本轮商品市场下跌表面上看是受到股市的影响,但实质上还是商品需求并没有得到明显回升的客观反映。
中国需求增速放缓直接削弱国际铜价和国内铜价的上升动力。由于铜价较去年12月份涨幅逾一倍,铜企加快了复产步伐,而下游需求在高昂的价格面前,正不断萎缩。统计数据显示,我国7月精炼铜产量同比上升0.7%,环比亦增加0.1%,而中间品铜材及终端品电力电缆产量环比下降14%,均暗示上游复产,而下游需求萎缩。
随着国际商品价格自金融海啸后从低位反弹,不少企业手上的商品库存大幅升值,令市场掀起商品炒风。据悉,随着商品价格大升,不但交易商在囤货,就连金属生产企业本身亦在囤货。
各国大规模救市措施令经济指标逐步回暖,但经济是否真地走出低谷仍需时间检验。加上下游消费数据始终没有明显恢复,造成资金涌入商品市场推动价格走高后,激发产能释放。而如果不能得到下游消费的有力支持,库存增长的压力将会逐步增大。其中,伦敦铜库存近期总体保持增加势头,上周五库存已增至6月中旬以来最高水平;上期所库存连续三周增加,连续两周保持万吨以上增幅,现货近期处于贴水状态,表明国内需求不佳;美铜库存持稳,包含三者在内的累计库存增至5月底最高水平。
此外,在有色金属现货市场上,尽管现货铜价受期价飙升带动走高,但下游对高位铜价的认可度较低,成交持续清淡。据上海有色网上周选取了22家板带箔企业调研发现,8月铜板带箔企业整体开工率60.1%,同比、环比均下降3.3%,且库存量占月用铜量环比增加11.7%,也验证了国内铜市需求下降的情况。
总之,前期在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下,资金不但大量流向股市、楼市,商品市场更掀起了疯狂炒作,而国内的需求未见明显复苏,高位的铜价实际暗藏了较大的泡沫风险。面对目前虚弱的基本面,预计沪铜短期面临较大回调风险,价格仍将继续下滑。
(责任编辑:麦兜)
此信息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