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行情回顾
进入8月份,LME期铜一举突破了2008年7月份回调以来50%反弹的关键位5850美元,并创出了6465 美元的年度新高。目前铜价盘旋于50%的反弹位5850美元与61.8%反弹位6600美元。笔者认为自7月初以来,期价以60°角度上涨,速度过快,且在下半年整体的信贷规模将有所缩减的背景下,期价难以重演上半年大幅上扬的走势,将以震荡偏强为主基调。
现阶段,沪铜的表现相对疲软,而伦铜则相对强势,整体呈现外强内弱的格局。沪铜与LME铜的比价也处在一个相对低位,不利于精铜进口,预期今年后几个月精铜的套利进口量将大幅下降。
第二部分 基本面分析一、股市与期铜走势分化、货币政策成为主要影响力
由于处在历史特殊时期,金融危机的爆发与经济复苏成为主导商品市场走势的最重要因素。随着股市和商品市场的强劲反弹并且达到一定的高位,市场逐渐萌生对经济复苏节奏与资产价格涨势产生疑问。而备受市场关注的货币政策成为这一疑问的主导方向。
货币政策作为与财政政策并驾齐驱的两大工具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彰显其魅力。一方面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另一方面是各国低利率政策。这些措施对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具体到国内的货币政策,今年1-7月份信贷投放量达到天量的7.72万亿。同时,广义货币供给量 (M2)也在7月末达到5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03个百分点。据调查,如此庞大的信贷量中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直接流入了资本市场,推高了资产价格,同时增强了市场对通胀的预期。
从某种程度上,目前的资产价格是市场对宽松货币政策度量的一种表现。因此,下半年该政策能否有效延续成为资产价格涨跌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关货币政策,从政府公开言论中,我们发现其仍将在下半年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信贷的规模将有所收缩。目前,一些市场参与者可能混淆了“宽松政策的终结”与“紧缩政策的开始”这两个概念。反映了投资者对政府可能过早出台的重大政策调整的恐惧。“宽松政策的终结”可能已经开始,但是在真正的“紧缩政策的开始”之前可能还有10个月的缓冲期。目前的政策立场应当会在今年年末以前大体保持不变,并在2010年初随着信贷增速的正常化而转为中性。明年年中之前,不大可能出台加息及/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政策。虽然在下半年在货币政策方面可能不会出现较大动作,但是会采取一些微调手段。笔者认为一次、两次的微调可能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并不会很大。但是,连续微调后所带了的累加效应可能令资产价格受到较大的影响。
代表美国经济晴雨表的道琼斯工业指数目前已经反弹至0.382的高度,而铜价反弹的幅度已经超过0.5的高度。我们可以认为当前的资产价格上涨速度快于经济的复苏的步伐。同样,上证指数的反弹位置大约也在0.382的位置,铜价远高于其幅度。
由于特殊背景下的宽松货币政策。就股市与经济面而言,笔者认为当前的股市也是先与经济复苏的。从反弹的幅度看,经济复苏<股票市场<商品市场。未来这种差距面临一定的回调压力,这种回调压力制约下半年铜价的走势,使其难以重演上半年以来大幅上扬的行情。
二、铜市资金流入明显、成为推高铜价因素
当铜成为期货品种,蕴含其身的金融属性变得更为明显。在基本金属中,由于铜的产量相对较少、波幅较大,成为资金追捧的对象。自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沪铜的持仓就逐渐增加。2008年10月8日,沪铜的总持仓为18万手,成交为13万手。到了2009年8月19日,沪铜的总持仓上升为40万手,成交上升为115万手。
巨大的资金流入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因素:其一、与其它金属相比,铜的供求关系相对偏紧,容易形成上涨行情;其二、宽松的信贷环境,使得流入期市的整体资金增加。大量的资金流入无疑放大了铜价的涨幅,加强了其成为商品市场领头羊的低位。
三、国内、国际铜市供求形势有所好转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精炼铜的产量和需求量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且需求的下降速度要快于产量的下降速度。据CRU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全球精铜产量分别达到438万吨、454万吨,同比下降8万吨与4.4万吨。而需求方面:一、二季度需求量分别达到407万吨、449万吨,同比下降 36.8万吨与20.3万吨。全球精铜依然处在供过于求的状态中。
8月19日世界金属统计局(World Bureau of MetalStatistics,WBMS)指出:今年1-6月全球铜消费量为766 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1%。1-6月精炼铜产量较去年同期下滑0.4%至902万吨。1-6月全球铜市供应过剩15,000吨。该数字环比大幅下降。
国内进口方面,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中国7月铜产量为336,000吨,较去年同期增加0.7%,6 月为增加1.1%。1-7月铜产量较去年同期增加1.75,至226万吨。巨大的进口量主要是由于四万亿财经刺激方案、大量的电力投资以及家电下乡等政策的作用。同时,通胀预期下部分贸易商的囤货行为也是每月精铜进口量都维持在历史高位的重要原因。
国内产量上,7月铜材产量785,700,同比增21.0%。今年1-7月累计5,213,100,同比增加13.5%。7月精炼铜产量335,700,同比增0.7%,今年1-7月累计254,800,同比增1.7%。
四、两市库存有所增加、期铜上涨承压渐重 LME与上海两地库存在去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持续增加,在2月24日达到阶段性的峰值57.8万吨。但是在其后的几个月,两地库存总量出现了持续减少。特别是5、6月份出现了连续两个月逐日递减单边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令市场对欧美消费的复苏充满信心。但是,LME铜库在7、8月份的表现一改前两月的趋势,出现了上涨的势头,目前两地库存达到37万吨。未来这种库存增加的趋势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仍将延续,从而令期铜承压。
从库存与铜价的历史表现看,两地库存在37万吨左右对应的LME铜价在1600-6300美金左右。中值在3000美金左右。由于今年放量的信贷铜价已经明显偏高。因此,从历史库存与价格的角度看,期铜继续上冲的动能会减弱。
五、传统消费淡季、消费情况平稳
按照惯例,五月过后,铜消费逐渐进入淡季。但是由于政府的四万亿财政刺激方案以及电网改造等直接措施的刺激,今年铜加工领域整体呈现淡季不淡的特征。据相关机构调查,2009年7月铜冶炼企业整体开工率73.4%,环比上升1.3%。TC/RC维持低位在25-35美元/吨/2.5-3.5美分/磅附近。7月铜线杆企业开工率为71.5%,环比下降1.1%%,相对比较平稳。而同比上升7.1%,则表明目前国内铜杆消费淡季不淡。铜杆企业原料库存占月使用量的15.8%,环比上升6.3%,成品库存9.7%,环比上升0.7%,基本保持平稳。对后市订单预期仍以平稳为主。7月铜管生产企业总体开工率为75.8%,环比上升12.4%,开工率出现大幅回升。8月铜板带箔企业整体开工率60.1%,同比、环比均下降3.3%。从分享的数据来看,大型铜板带企业开工率出现下降,环比下降4.9%。
六、铜基本面分析总结
从供求关系看,全球精铜依然处在供过于求的态势中,WBM最新资料显示,全球1-6月供过于求1.5 万吨,这一数字较之前几个月有所好转,但是仍然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中。国内市场由于巨大的精铜进口量,供过于求形势可能比国际市场上稍显严重。因此,供过于求的基本面将限制铜价的涨幅。在宽松的信贷环境下,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速度有所增加,这从今年期货市场保证金规模同比增长 40%的资料中可见一斑。同时,铜是基本金属中供求关系相对偏紧的品种,更容易收到资金的追逐。总体看来,期铜在资金的追逐下近期表现出来的是易涨难跌的态势。但是,巨量的资金所造成的一个潜在风险就是一旦信贷收缩,资金撤离将造成铜市的快速下滑。
第三部分 技术分析
按照经典的黄金分割定律。自年初以来的期铜反弹存在着四个关键点位:第一关键点5200美元(0.382反弹高度);第二关键点5800美元(0.5反弹高度);第三关键点6600美元(0.618反弹高度);第四关键点8900美元(完全反弹至起始位)。目前第二关键点位已经成功突破,期价位于第二与第三关键点位之间。从运行轨道的角度看,目前的期价运行在以4月16日、8月13日为上轨,2月23日,7月18日为下轨的平行轨道中。该平行轨道与0.618反弹位交叉处料将给期铜带来一定的压力。
第四部分 后市展望
对于连续大幅反弹的铜价,市场已察觉其上涨速度快于实体经济的复苏步伐。只是对于究竟是实体经济加速恢复赶上期铜价格还是期铜价格回调与实体经济同步存在争议。在流动性比较充裕的背景下,下半年铜价极有可能呈现震荡偏强的走势,等待实体经济进一步复苏。观察盘面资金运行,铜价紧随股市运行,这意味着铜价的走势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投资者兴趣上升所致。目前的空方阵营很多是贸易商、生厂商的保值头寸以及一些短线头寸,而更多的追随趋势、长周期持有和投机性较强的头寸则是站在多方阵营,造成价格整体上易涨难跌。
展望下半年铜市需求,笔者认为国内铜需求很难达到上半年的水平,但宽松货币政策和市场信心将使铜价处于一个相对高位。未来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微调动作,需要警惕连续微调所带来了累积效应。笔者认为9月份铜价可能在5800-6700美金区间运行。
(责任编辑:麦兜)
标签:2008年 2009年 2010 2010年 80 LME
此信息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