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铜在上周五刷新前期高点,重新站上50000元/吨上方,持仓增加至38万多手。与此同时,LME铜上周五冲击6500美元/吨,持仓微减。本周一,因英国银行假日,LME铜休市,国内铜价则冲高回落,日内追随A股走势拉出一根长阴,持仓减少至37.4万手,这说明当铜价在50000元/吨以上时出现了短期获利平仓盘,而随着铜价格下跌,多空双方均表现出犹豫态度,这充分说明市场对铜市前景的不明朗走势较为担忧,周二沪铜持仓增至38.54万手,说明随着价格的企稳,多空分歧进一步加大,资金参与的兴趣增加。然而,周二LME铜却在美股带动下大幅下跌近5%,最终导致沪铜主力合约周三盘中一度跌破47000元/吨,原本强有力的周均线被跌破。后市铜价将如何演绎,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对后期供应的判断,笔者依然维持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市场都将面临供应减少的问题的观点,尤其是矿山供应问题,直接从源头上控制了产量。国内市场则面临低加工费,精矿进口减少,从而产量减少,加上冶炼厂集中检修,国内产量供应将受限。另外,进口精铜的数量也会因内外比价偏低而削减,所有视点均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后期供应趋紧。
其次,对前期供应的过剩,后期或以消费增长的形式来逐步消化。国内市场供应量今年1-7月份大幅增长主要来源于产量增长和进口量激增。今年1-7月份的精铜进口量大幅增加,累计达到206.4万吨,去年同期仅为70.4万吨,大幅增长136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93%。从国内精铜产量来看,今年1-7月份累计产量达227万吨,去年同期为220.3万吨,同比微幅增长。如此算来,今年1-7月份的表观消费增长139万多吨。国家收储我们按照23万吨计算,废铜减少的金属吨为37万吨(今年1-7月份数据),那么表观消费量多出79万吨,上海期货交易所今年上半年铜库存增加6万吨,那么同比去年依然有75万吨左右的量需要消化,要么成为社会库存要么被消费。
第三,从下游消费分行业看,今年呈现淡季不淡的特点,并且有逐步回暖的迹象。今年1-7月份的铜材产量为476万吨,去年同期为418.7万吨,增长13.68%,除了今年1月份呈现同比大幅下降之外,2-7月份呈现稳步增长,5-6月增长均超过20%,7月份保持11.85%的增长速度,这主要源于铜价高企,铜材加工企业有所减产所致,不过总体势头依然良好。而细分行业来看,电线电缆作为用铜大户,其产量呈现稳步增加态势,今年1-7月份累计产量保持16.9%的增速。楼市的回暖也带动了金属铜的消费,6月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11.9%,是12个月以来首次出现正增长。在国家家电汽车下乡以及“以旧换新”政策支持下,7月份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1.58%,家用冰箱增长32.75%,家用洗衣机减少2.27%,空调产量增加9.83%,这些均说明铜需求尚在好转。
笔者对不同行业按照一定权重推算出,今年1-7月份国内市场需求增长23万吨,那么前面算的静态消费下的过剩量在动态消费下变成了52万吨的过剩。笔者通过比较今年1-7月份的下游消费数据,发现国家的刺激政策效果持续释放,相关政策颁布实施的月份,相关行业产量出现改善迹象。而从趋势看,各下游行业均呈现出产量增长的可喜势头。“金九银十”的消费旺季即将来临,消费有望进一步赶追,加上我们对后期供应将趋紧的判断,国内过剩被消化也就不难实现了。
第四,对于当前铜价的回调,笔者认为主要受到了周边市场环境的影响,尤其是A股的回调。今年沪铜表现与A股市场密切相关,我们用A股上证指数的对数收益率对沪铜指数的对数收益率做相关分析,当然因为隔夜外盘对沪铜指数影响较大,在此我们剔出外盘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是,取样本量2008年11月4日(A股触底反弹开始)至今年9月1日的数据,剔除外盘影响的沪铜指数与A股上证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309,而如果把样本缩小至最近表现同质性的回调波动阶段,即今年7月29日至9月1日,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099。同样,笔者对上证指数的成交量和沪铜指数的成交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从起涨点开始的相关系数为0.50,从7月29日回调后的相关系数达到0.53,而对上证指数成交量和沪铜指数的持仓量进行相关分析,前者相关系数为0.3752,后者达到0.775。显然,近期的回调,A股和沪铜指数呈现高度同向性。
至于其相关系数变大的主要原因,笔者以为可归结为两个因素:一是A股市场和沪铜同受国内经济复苏预期影响;二是同属于一个流动性充裕的资本市场,同表现为“不差钱”;三是今年政策影响不可小视,而两者同时受益于国家政策。在回调阶段两者相关性进一步增加的原因是两者同时承压于信贷政策的“微调”,这动摇了流动性的根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近期铜价的回调尽管有技术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来自A股市场的带动及货币政策微调,而因为今年的经济大环境已经不同于去年,经济指标多数企稳,铜价的基本面也正在“赶追”其价格。因此,即使短期破位或引起恐慌性抛盘,但基本面将会在下跌过程中支撑价格,回调幅度相对有限。
(责任编辑:麦兜)
此信息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