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情回顾
本月铜价继续呈现震荡上行的态势。美元持续疲软以及再度愈演愈烈的通胀预期支撑了市场整体的看多情绪,美元指数震荡下行跌破75 支撑,而前期悄然增加的LME 持仓直接推动铜价在中旬突破一个月的震荡平台,再次拾级而上达到7000 美元的区间。
由于目前走势脱离基本面支撑,铜价在7000 美元上方仍然遭遇了较强的阻力,月末爆发的迪拜危机重创全球股市,美元受益反弹,加重了商品市场的抛压,铜价借机调整,LME 三月铜最低下探6622 美元。但事实证明,迪拜危机如我们预料的一样,影响短暂,市场很快从过度恐慌中恢复,铜价维持突破平台后的震荡整理行情,而从中长线来看,一直以来的上涨趋势完好。
二、宏观经济整体趋向复苏
1.美国:缓慢复苏仍是主基调
10 月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为55.7,创2006 年4 月份以来最好水平,新订单指数从60.8 降至58.5,就业状况1 年多来首次出现改善,10 月份就业指数为53.1,9 月为46.2。
房地产市场在政策刺激下逐步复苏,进入冬季的房屋销售淡季,成交量却依然保持持续增加。10 月成屋销售劲升10.1%,年率达到610 万户,新屋销售较上月增长6.2%,年率为43 万户,分别好于预期的570 万户和41 万户。
失业状况一直是经济复苏最大障碍,10 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减少19 万人,超过此前分析师预期的减少17.5 万人,失业率上升至10.2%,为26 年来最高水平。虽然目前为止仍无就业复苏,但是情况正在发生积极变化,11 月21 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降至46.6 万人,为2008 年9 月13 日当周以来最低,经济学家普遍预计美国失业率将在明年第一季度触底,但失业率要回到危机前的水平需等到2012 年,预计到明年第四季度美国失业率仍将高达9.6%。
2.欧元区:结束衰退
欧洲方面,欧元区16 国和欧盟27 国分别在第三季度取得0.4%以及0.2%的增长,已正式摆脱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9 月份欧元区的工业订单数量比8 月份上升了1.5%,是连续第6 个月环比上升,为欧元区经济走出衰退提供了新的佐证。
尽管数据并非一片大好,时不时呈现好坏参半的态势,但是并没有实质性的利空对市场造成持续打压。究其原因,市场对未来经济仍然保持整体趋向复苏的预期。OECD最新报告称其30 个成员国经济均已开始复苏,2010 年的整体GDP 将增长1.9%,高于此前预计的0.7%。欧盟委员会认为欧洲经济将从今年下半年起走上复苏之路,预计2010年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均将增长0.7%,并在2011 年上升到1.5%。
3.中国:复苏势头延续
2009 年10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1],比上月加快2.2 个百分点。1-10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比前三季度加快0.7 个百分点。
发电量继续回升。10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同比增长17.1%,比上月加快7.6 个百分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当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6%,比上月加快5.8 个百分点。
4.迪拜危机影响不大
11 月25 日,迪拜发出请求,希望该国政府控股旗舰企业迪拜世界的债权人同意暂缓偿还债务,作为公司重组的第一步。消息引发迪拜政府债券的信用违约掉期大涨,市场人士认为,迪拜可能成为继8 年前阿根廷倒债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主权债务违约事件。金融市场顿时笼罩在恐慌情绪中,美元反弹大宗商品价格应声下跌。
但是,我们认为,迪拜危机造成的恐慌是暂时的。迪拜不是华尔街,其债务危机涉及的范围较小,与国际上的金融危机不可相提并论,也不至于引发第二波金融危机。目前市场正处于整体向好的趋势中,无论是金融体系还是实体经济领域,都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本次迪拜危机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前期获利资金的恐慌出逃,随着金融系统的企稳,恐慌也终将过去。
从另一角度来看,迪拜危机的爆发警示人们对全球金融和经济前景不宜过分乐观,各国政府可能重新考虑经济政策退出的时机,这也将缓解关于经济政策退出引发的忧虑。
5.国内经济政策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月末股市大幅调整,一方面是由于银行再融资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市场对未来经济政策可能出现调整的担忧。央行10 月份以来连续7 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资金净回笼,两个月以来,共计回收流动性6650 亿元。此前5-9 月,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以经投放为主。10 月以来的资金净回笼体现出央行货币政策微调的思路,也加重了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11 月2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束了近期关于政策走向的争论。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无论国际经济环境还是中国自身经济运行情况,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经济政策在短期内退出的时机尚不成熟
6.通胀预期已经形成
世界范围内的通胀预期已经形成,尽管目前国内CPI 和PPI 增速继续维持双负,但降速逐步缩窄,下半年来的上升趋势也没有发生改变,预计CPI 和PPI 最早将在年底前先后转正,后期的通胀压力也在不断被强化。近几个月来多个城市就水价上调举行了听证会,20 日北京已将非居民用水价格上调0.40 元/立方米,发改委宣布自11 月20 日
起全国非民用电价每千瓦时上调2.8 分钱,而天然气价格上涨也似乎一触即发,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明年将面临通胀压力的预期再次席卷而来。
通胀预期下,保值的要求更加强烈。从CPI 与市场走势来看,走出通缩以及通胀的过程通常都伴随着市场估值的提升,这一效应在1999 年、2003 年和2007 年都有明显的体现。今年以来,在货币政策宽松的背景下,流动性对市场估值的驱动更为明显,金融机构定期存款活期化,大量资金涌入资本市场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从国际市场来看,临近年底,一年一度的指数基金调仓也即将展开,巴克莱资本称,年底之前将有创纪录的600 亿美元涌入商品市场,接受管理的商品资产总额很可能将会增加至2300 亿美元到2400 亿美元。作为资源类同时供给相对受限的铜,投资价值更为明显。11 月初,LME 铜持仓悄然增加至目前27 万手左右的水平,其中走势不乏震荡整理,但强势调整的格局预示着一波行情正在酝酿。CFTC 报告显示,基金持有COMEX 期
铜净持仓在10 月20 日当周转为净多,是自去年7 月下旬基金持仓转为净空以来,首次恢复到净多状态。截至目前,净多持仓持续增加,显示了基金持仓整体上已经从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带来的恐慌中恢复,对后期铜价更多转向乐观的看法。
三、精铜需求仍未见明显的恢复
国际铜研究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全球8 月精炼铜市场供应过剩150000 吨,前8 个月供应短缺32000 吨,1-7 月铜市供应短缺186000 吨。
需求方面,因中国及欧盟表观需求下降,1-8 月全球铜需求较去年同期萎缩1.5%,尽管中国需求强劲增长45%,但不足以抵消全球其他国家铜需求减少170 万吨(约19%)的影响。
供应方面,1-8 月全球精铜产量较去年同期下滑0.8%,其中,原生精铜产量下降0.5%,再生铜产量下降3%。已经报告的减产导致欧洲产量下降6%,北美下降12%,亚洲(不包括中国)下降1%。不过,铜精矿供应略显宽松,1-8 月全球铜精矿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其中火法冶炼增长1.9%,湿法冶炼增长7.2%。印度尼西亚由于从2008年供应中断中有所恢复,产量增长了304000 吨,是铜精矿产量增加的主要国家。
四、高位库存形成压力
中国表观需求大幅增加,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上半年比价高企,进口利润可观导致大量的进口。世界金属统计局称,中国表观需求的增加掩盖了未报告库存的增加,而半成品制造商的产量报告仅较去年增长了16.67%。事实上,国内庞大的隐性库存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据相关机构统计,截至10 月底,国内市场上总库存高达120 万吨,其中国储23.5 万吨,上期所10 万吨,剩余部分为隐性库存,安泰科预计国内整体库存将在年底达到163 万吨。对于庞大库存的影响,个人认为不必要过分担忧。首先,隐性库存中相当比例为企业和个人囤积,这恰恰反映了市场的对铜需求看好的心态。其次,我们从现货市场看到,国内现货市场货源供应稳定,并未出现大幅抛售的现象,市场看涨情绪仍占主流。
11 月份以来,LME 铜库存高位持续增加也成为铜价上涨的直接阻力。,但价格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保持与库存同步上涨的态势,本身已经表明铜价的强劲态势。预计新一年度,随着下游加工企业生产转入正轨,库存一旦减少,将推动铜价出现更大的涨幅。
五、技术分析
2009 年以来铜价多次呈现出阶段性三角形整理形态,虽然几度摇摇欲坠,但最终仍然验证了三角形大多作为持续形态的技术分析观点。短期来看,铜价升至7000 美元以上,属于近年来宽幅震荡的低位区间,也是去年铜价暴跌的起始价位,这一线面临较大的阻力,而前期的大幅上涨也积累了大量的获利资金,不排除铜价在此震荡调整的可能,但空间相对有限。伦铜短期支撑6600 美元,中长期支撑6000 美元,沪铜短期关注52000 支撑,中长期支撑在48000-50000 一带。
六、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通胀预期及美元疲软支撑大宗商品价格中长期走势,震荡上行仍是铜价上行主旋律。短期来看,欧美铜需求仍未有明显的复苏,庞大的库存压制铜价的涨幅,但是临近年底基金的投机买盘将有一定的支撑作用,铜价难以有大的调整空间。不过,稍显疲软基本面与市场亢奋情绪的对峙,预计铜价阶段性剧烈震荡的可能仍然较大。对于用铜企业来说,在年底的消费淡季,寻找价格低点,提前在期货市场买入,为来年的生产经营做好准备不失为稳健的操作方式。对于持有庞大现货库存的企业来说,我们主张严格进行保值。对于没有现货背景的投机散户而言,建议以逢低做多为主,可以借冲高机会减持,留部分仓位滚动操作,强调在没有明确的抛空信号出现前,如果没有相应的现货或期货头寸对应,切不可盲目做空。
(责任编辑:麦兜)
标签:2008年 2010 2010年 80 COMEX LME
此信息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