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
本周四,沪铜终于结束了连续大幅上涨的脚步,而长期来累积的调整风险也最终得到释放。在开盘大幅冲高,随后惊天跳水,确实让人见识市场恐慌。主力合约1004最终收盘于61170元/吨,下跌0.37%。LME伦铜晚间则因美元继续反弹而略有回调,最终收盘于7542.5美元,下跌1.6%。长江有色1#铜现货均价保持稳定,为61450元/吨,上涨550元/吨。
从昨日盘面来看,大幅的短时间爆发性跳水,让们我们明确了市场确实存在获利回吐风险。但可以说,这是值得我们和投资者欣慰的,因为震荡上行才能让价格更扎实,就像多亏了前期55000元/吨附近的坚实平台,我们才能看到现在步步上冲的铜价。此时此刻,或许市场可以已经出现了对于市场这轮上涨是否见顶的疑问。我想最简单而明确的答案是就,看主力资金。很明显,虽然市场大震荡后,多数资金开始减仓,但真正的主力却在偷偷吸筹做多。或许说,市场风险在无疑之中帮助主力资金完成了完美的洗盘。走的都是散户,而真正加仓做空的,依旧只有零星少数。
其次,无论是从现货价格的升水到外盘的稳健,还是从技术角度出发,笔者的观点是,上涨趋势依旧健全。现在拦在我们面前的不是趋势方向问题,而是资金比例问题。轻仓者可适度进场,重仓者可以适时调整整体价格成本,改进止损位。一切都可能因此次的震荡重新开始,因为在真正看到M头前,整体市场形态依旧良好。
综上所述,总体来看长线资金可以继续看多,并跟随趋势交易,逐步逢低买入做多。短线交易者可以密切关注资金动向,灵活进退。
铝
隔夜LME综合铝小幅走低,收于2309.9美元,较上个交易日下跌65.1美元,持仓增加13655手,达到70.6万手左右。国内周四,沪铝主力1004合约高开低走,开盘于18400元,随后再创年内新高,但在突然出现的市场暴跌影响下,大幅跳水,最低跌至17200元,尾盘收于17835元,小幅下跌了200元,成交量有所增长,达到49万手左右,持仓减至15.9.万手。
国内现货市场方面,据上海报,Aoo 铝(Al)成交范围17150-17250元,较上一交易日下跌75元。国外市场上,LME铝库存减少4450吨,总库存为4615400吨,贴水报于35.2美元,小幅减少。欧盟统计局周三公布,欧元区10月工业订单月率在七个月中首次出现下滑。 美国商务部周二公布,美国11月工厂订单上升1.1%,市场预估为增加0.5%。11月耐用品订单未修订,仍为增加0.2%。数据表明经济延续复苏态势,整体上支持大宗商品价格。
沪铝昨日突现大幅跳水行情,虽然是受周边品种普遍暴跌影响,但是笔者认为这与前段时间持仓量暴增到饱和,特别是铝市持仓水平已经达到极限息息相关,因此突然出现的大幅平仓盘也在意料之内,但没想到的,是市场跳水幅度如此巨大,市场出现连锁反应范围如此之广,给予了近期不理性的市场浇上了一泼冷水。纵观短短半月,市场逐步陷入疯狂,虽有种种利多因素例如天气、成本等,但是价格受资金追捧已经过于炒作,在并无实质消费转好带动下回调再说难免。技术上,沪铝走至在5日均线上方,维持均线向上态势,前期受资金推动过高,回调风险积聚,技术上也有回调需求,后期受宏观背景逐步好转背景下仍有继续上行可能,建议投资者逢低买入区间操作。
锌
隔夜LME综合锌高开低走,开盘于2699.5美元,最低走至2592.5元,最终收于2603.9美元,大幅下跌了3.38%,成交量有所增加,为65145手;持仓小幅下降,最新总持仓为22.8万手。国内周四,沪锌主力1004合约小幅下跌,开盘于22150元,曾一度冲击22600元,随后维持高位震荡格局,在突现的市场风险释放下又大幅跳水,最低跌至21350元,最终收于21725元,下跌0.23%,成交量略微增加,达到52万手附近。
国内现货市场方面,据上海报,0# 锌成交范围21200-21300元,上涨350元。国外市场上,LME锌库存总库存为490100吨,增加500吨,贴水报于34美元,小幅减少。ADP就业报告显示12月美国私营部门共裁减8.4万个工作岗位,虽然低于11月的14.5万人,但略高于7.5万人的市场预期。供应管理协会12月服务业指数从11月的48.7上升至50.1,略低于50.5的市场预期。以上两份经济报告对市场的影响极为有限,这些新公布的数据证实美国经济有所改善,但总体上仍较为疲弱。
美元市场近期显示出较为坚固的震荡行情,对于金属市场压力开始逐步显现,沪锌昨日也难以维持一如既往的强势行情,连续了快两周的上涨行情终于在昨日终结,下周开始的商品指数基金调仓对于近期市场可能的负面影响依然很大,资金也出现了大幅出逃迹象,当然由于近期资金流动性相当的高,很难保证后期资金不会再次大幅进入,投资者仍需注意,短期来看,沪锌震荡行情出现的可能性较大。技术上,沪锌走至5日均线上方,短期均线继续向上,再次放出巨量成交。资金这两日流出迹象相当明显,沪锌上升动能有所不足,短期震荡行情或将开始,关注资金动向,建议投资者逢低买入。
(责任编辑:麦兜)
此信息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