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铜价从6月初触及八个月低点的6000美元附近一路高歌猛进,短短两个月时间升至三个月高点。25%的升势令许多人颇感意外,然而夏季是传统的铜消费淡季,且进入7月以来美国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整体疲弱,而铜市却逆势上扬,背后的动因是什么?美国经济疲软、欧债危机减退、中国经济放缓已成事实的全球经济环境下,铜的需求将怎样?铜价的涨势是否会持续下去?
*中国:经济放缓下通膨可控,紧缩压力不大*
中国的7月经济数据从8月初的中国7月宏观经济先行指标-7月PMI制造业指数就已经初露端倪,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并创下17个月来最低水平,反映中国制造业继二季度持续降温后,扩张步伐几近停滞。本周二的中国7月贸易数据再次低于预期,尽管贸易顺差创18个月以来新高,但中国7月进口增速明显低于市场预期,显示内需出现回落,随著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趋缓,以及国内外需求持续疲弱,未来中国的进出口形势依然严峻,进出口增速均将较上半年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
本周三中国公布的7月宏观经济数据显示7月CPI涨幅创21个月来新高,源于翘尾因素及粮价上涨,7月工业和消费增速继续回落,确认经济减速趋势。中国7月新增信贷及月末M2增速均低於预期,显示微观经济体对资金的需求出现降温,进一步验证经济增长出现较明显的放缓趋势。面对国内高企的CPI数据,银河期货分析师王明义和车红云认为, 7月CPI同比增长达到3.3%,主要是因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价格短期上涨,总体来看,CPI虽然达到今年以来最高,但后续预计会回落,因此这不太可能导致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7月宏观数据整体符合预期且显现了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明显,未来物价上行压力可控,加息预期被推后。
*美国:新政购买政府公债,为脆弱经济复苏助力*
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周二迈出了应对经济复苏放慢的一小步,但意义深远。美联储会后声明维持低利率不变,购买政府公债,将出台更多宽松政策。此举代表着该央行的重大政策转变。因为直到最近美联储官员一直在激辩是否应退出金融危机时实施的非常规货币刺激政策,但近期经济出现疲弱迹象,迫使美联储下调对经济的评估。
此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半年度货币政策会上称,美国经济前景"异常不明朗",如果复苏夭折,美联储准备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伯南克的悲观论调并非空穴来风,第二季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年率放缓至2.4%,远低于首季的3.7%。引发了市场对于美国可能陷入二次衰退的担忧。美国7月ISM制造业指数为55.5,低于6月的56.2。6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连续第三个月下降,均进一步证明美国经济复苏失去动能。
美国劳工部6日发布报告称,7月非农就业人口减少13.1万人,降幅为预期的近两倍,失业率居高不下。数据曾拖累美元兑日元接近15个月低位,证实了经济前景变得萎靡。此后公布的7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大跌至2月以来最低位。美国6月贸易逆差出现令人意外的18.8%的增幅,意味著美国第二季经济成长逊于此前预想,美国上周初请失业金人口意外增加至近六个月最高,这是初请失业金人数连续第二周增加,经济复苏脚步蹒跚又添新的佐证。
美联储在周二的声明毋庸置疑证实了市场对于美国经济不振的揣测和忧虑,渤海期货分析师温京海表示,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并下调对经济前景的预估,同时出台更多宽松措施,购买美国公债,以提振经济。从数据上来看,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比较明显,内需不振,贸易出口逆差扩大,经济短期难以走出放缓泥淖,经济的不佳势必会影响铜的消费,加上本身铜的金融属性很强,对铜价而言无疑是个不小的利空。
*全球经济放缓忧虑下涨势能否持续*
铜价涨势轻松穿越我们习以为常的夏季淡季并持于三个月高位附近,无视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的影响,夏季这几个月通常是淡季,因交易员离场休假,铜价会锁定淡静区间波动。对于这段令人意外的铜价上涨行情背后的原因,北京中期分析师吴峥峥认为,7月末铜价走出了连续上攻的行情,主要受到欧元区债务危机的缓解及美元持续回落的支撑,沪铜一度上攻至58000元。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成为影响金属变动的重要因素。
连续上攻的国际铜价在全球经济忧虑以及美元大幅反弹下不得不放缓脚步,在美国FED下调经济预估以及最新的美国疲软数据下已经悄然跌至两周低位,中国铜进口在6月连续三个月下降后,在7月铜进口自3月以来首次录得较上月增加,但是铜市对数据的反应不大。但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数字显示,2010年中国铜需求或下降多达13%,与2009年的增长38%形成鲜明比照。7月至今LME注销仓单已经下降1万吨,至2.2万吨。一方面国内库存压力较大,下半年需求因经济放缓将回落,这可能令伦敦库存在8月以后重新回升,对铜价形成压力。
新的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下,铜市的走势又将如何?银河期货分析师王明义表示,总体来看,铜市未来走势关注焦点仍在宏观上,即欧美以及中国的经济数据局以及政策上。短期看,铜价在基本面和经济前景放缓的作用下大幅下挫,后市如下破7150,铜价将向6600美元下行。
(责任编辑:lily)
此信息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