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经济
1. 国外经济数据及市场评论
北京时间10月18日夜间,美联储公布九月份美国工业产值数据。美国九月工业产值环比下降0.2%,是2009年6月以来的首次下滑,低于此前经济学家增长0.2%的预期。设备使用率也下降到74.7%,继续显著低于三十年的历史均值80.6%,也低于市场预期。
我们认为三、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速仍将在低位徘徊,产能过剩将继续对通胀形成压制。由于包括PMI指数、OECD领先指标以及消费者信心指数等在内的一系列领先指标都显示美国经济回升的高潮已经过去,我们预计即将公布的美国三季度经济增速仍将低于2%,四季度的经济增速也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设备利用率的持续低迷表明产能过剩将继续压制美国的通胀水平。联储推出的新一轮刺激政策继续受到经济基本面的支撑。
2. 国内经济数据及市场评论
(1)央行加息旨在抑制通胀和美元贬值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
我们认为此次央行加息虽然出乎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CPI数据自7月首次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以来,市场对央行加息的声音始终不断;但是中国央行自2010年6月份启动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升温,尤其是美国和欧洲主要经济体在政治上不断对人民币施加压力、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政策预期不断明朗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持续创出新高,超过2.3%;尽管9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人民币升值压力空前的背景下,外汇占款大涨,在扣除外贸顺差和FDI之后,热钱流入的迹象和数量非常明显。我们认为尽管此次央行加息并不利于央行对热钱流入的控制,但是在经济基本面回稳(8、9月PMI指标显示经济形势已经开始趋稳,但是通胀压力越来越大)和通胀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连续数月的负利率以及对国内楼市调控的需要,在数量型调控面临瓶颈的背景下,加息的必要性越来越强。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加息加大了无风险收益率,减低了投资者的无风险偏好,避险资金流入美元资产,美元的走高使金属和石油等资源类资产承压下跌。
(2)CPI温和创新高,经济形势平稳,符合预期
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3%。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6%,环比上涨0.6%;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3%,环比上涨0.6%。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首先,当前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GDP呈逐季回落的过程,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的平稳显示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其次,9月CPI温和创新高,10月CPI再创新高的可能仍存。9月份CPI同比再创新高,但与市场预期相比,属于温和创新高,但年累计环比上涨对CPI的贡献占6成多。由于10月CPI的再创新高的可能性仍未消除。四季度PPI翘尾明显回落,今年内PPI难以再显著冲高。因此年内价格持续上涨的总体压力是有限的,CPI全年震幅仍会维持在3%上下。
我们认为,9月的经济数据显示了经济平稳的态势,通胀温和创新高,这很大程度是来源于当年的价格上涨,因此政府会更注重通胀预期的管理力度。虽然通胀创新高并由此导致了货币政策的收紧,但这反过来可以解读为经济在向好,因此,9月经济数据对市场的影响偏正面。
(责任编辑:盈盈)
标签:市场分析
此信息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