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基本面:
从最近几个季度的结果来看,电解铝消费自2018年第三季度开始,已经出现明显起色,且当前消费已有超预期迹象,而供给依然受抑,因此,二季度电解铝去库有望持续。
逻辑梳理:
美国电解铝消费呈现了双峰特征,而中国电解铝消费的第一个高峰还未出现,中国铝消费增长潜力依然较大。
未来展望:
电解铝供需缺口由消费好转驱动。消费一旦持续超预期,铝价上涨幅度可能会更大。风险在于供给释放。
1 引子
在专题《20190125 电解铝阶段性供需已经好转,关注后期做多机会》中,我们谈到电解铝上涨的两种驱动力:一,铝价在最后一跌后,导致减产扩大化,进而实现供需平衡;二,在供给平稳的前提下,消费稳步甚至超预期好转,进而实现供需平衡。
但当时铝价并未进一步跌破13000元/吨,河南、甘肃等高成本区域减产后,优质产能区域如新疆、山东、内蒙、云南等地的产能几乎没有亏损减产;而此后价格依然出现稳步上涨,我们认为,消费稳步好转起到了关键作用。
那么在当前铝价已经上涨,市场已经认识到消费出现好转的前提下,消费的实际情况如何?有无可能超预期增长?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想先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看看中美铝消费的增长情况。
2 中美铝消费比较
从消费结构角度看,目前美国铝消费主要集中在交通及包装领域,而中国消费主要集中在建筑领域,交通、电力、出口等其次。
实际上,中美两国铝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并不是始终如一的。
从历史分析看,建筑耗铝也曾是美国铝消费占比最大的项目。1972年,美国建筑耗铝占到26%,而交通及包装耗铝占比还不是很大;但在2010年,交通及包装耗铝已经超过60%的比例,交通耗铝甚至超过35%。
横向比较中美两国铝消费增长会发现,1950~1974年,美国铝消费也经历过快速增长,而中国从2000-至今,铝消费增长曲线也与当年美国消费增长十分类似。
因此,从历史及现实角度分析,70年代美国以建筑铝材消费为主的结构类似于当今中国的情况,或者说,中国铝消费增长的路径在重复美国铝消费的历史。
换个角度来看,美国铝消费增长的历史也可能会对中国未来铝消费增长(从总量增速和结构占比)产生一定的启示。
而从美国人均GDP所对应的铝消费变化情况来看,随着美国人均GDP的增长,其铝消费又出现了长达20年的增长(1982~2000年)。可见,从长周期看,美国的铝消费呈现了一定的双峰特征;而从美国铝消费结构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美国第一次铝消费高峰是由房地产主导的,而第二次铝消费高峰则是由交通(汽车)主导的。
考虑到中国当前的人均GDP与美国还有较大差异(中国人均GDP约为美国的16%),这说明未来中国的铝消费至少有两种增长可能性:一,中国铝消费继续增长,出现第一次消费高峰;二,第一次消费高峰一段时间后,消费还会恢复性增长,出现第二次消费高峰。
房地产消费对金属消费的拉动是显而易见的,但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会出现铝的第二次消费高峰?(铜上面并没有这一特征,见专题《20171208 铜需求道路的变迁——交易所视角》)
从美国汽车产量的角度看,在第二次消费高峰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其汽车产量不仅没有大幅增加,反而是有所下降的。答案在于单车耗铝,从历史数据看,美国1975年的单车耗铝仅35kg左右,而2018年其耗铝高达250kg(中国当前大概75kg/辆),增长超过了7倍,而其汽车产量的下降仅不到60%。因此,单车耗铝的大幅增加不仅弥补了汽车产量的下降,还拉高了整体耗铝量[1]。
3 中国的铝消费增长
中国当前铝消费依然处于快速增长期,至少第一个铝消费高峰还未出现。
2000年以来,中国铝消费增长除了在2008年出现停滞,其他年份均是同比正增长,且与GDP增长保持了较高的正相关;近6年,铝消费增长大约维持在GDP增长的1.1倍附近。
需要说明的是,2015年,电解铝消费增长超过10%,当年铝价大跌,主要跟产能扩张较快有关;而2018年,电解铝消费增长约4%,铝价温和下跌,则主要跟消费较差有关,这一年铝消费增长与GDP增长之比仅60%,排除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历史比较看,这一比值十分接近2001年,而当年全球经济也出现了一定风险。或许从这个角度看,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及同步货币收紧(中国去杠杆、美国加息)产生了一场类似于当年的金融风险。
但从一季度数据看,中国GDP增长6.4%,出现超预期;而IMF也在其4月报告中,将中国2019年的经济增速预期从6.2%上调至6.3%。
比较中美历史及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中国的铝消费增长尽管无法回到前些年两位数的增长水平,但保持在GDP增速附近依然是较大概率的,而考虑到中国GDP增长也将保持在6%,因此,2019年中国铝消费增长超预期是由可能的(市场普遍预期在3%附近)。
4 阶段性铝的消费增长分析
简单比较GDP增长与铝消费增长的长期关系无法确信推导出消费就会超预期,下面,我们着重从中国电解铝的主要消费终端领域分析2019年铝消费增长情况。
4.1 房地产
目前中国的房地产耗铝占比最大,因此,地产变化对分析电解铝消费至关重要。
逻辑上看,铝材消耗主要在房屋结构装修阶段,体现在统计局数据上,则主要反映在房屋施工和竣工端,从投资角度看,则跟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有较高的相关性。
由于房贷利率已经开始下调,地产企业资金紧张将有缓解,3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增长5.9%,较2月扩大3.8%;另一方面地产企业也在加快施工进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会保持一定增速,而地产部分保持较高景气度(近两年,国房景气指数始终维持在100以上)也有利于未来相关消费的增长。
从月度数据看,耗铝相关的竣工、施工及投资数据均有较好程度地好转。
4.2 电力
根据中电联发布的《2018-2019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18年全国电网投资5373亿元,同比增长0.6%。
而2018年9月初,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加快推进青海至河南特高压直流等9项重点输变电工程建设。若加上配套工程,核准建设的特高压工程为5条直流特高压,7条交流特高压,共计12条特高压线路。根据行业机构测算,预计本轮特高压投资约1800-2000亿元,这意味着今明两年电网投资都有大幅超预期的可能。
由于特高压输电线路主要使用铝绞线及钢芯铝绞线,随着特高压大规模核准和建设,有助于提振电力用铝消费。[2]
根据历史工程的招标量估算出,若规划中的9条线路建设完成,将会拉动约68万吨用铝量。
4.3 交通
汽车领域,汽车产销在2018年出现了负增长,由于单车耗铝依然较低,我们暂不考虑汽车轻量化等带动的铝材消费。
而2019年4月1日起,增值税下调3%及相关扩大消费等促进政策的细化,也可能促进汽车产销自身恢复增长。实际上,3月汽车销量环比已有大幅好转,经销商库存也出现明显下降。
在其他交通基建领域,用铝亮点体现在轨道交通和铁路建设上。
截至2018年底,我国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达到35个,运行总里程5761公里(其中地铁4354公里),同比增加15%。“十三五”以来,累计新增运营线路长度为2143公里,年均增长714.5公里,而根据“十三五”规划,中国地铁里程要达到6000公里。
而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确认2019年铁路投资达8000亿元,根据中铁总,今年将确保投产新线6800公里,其中高铁3200公里,初步估算这一块的耗铜增量也接近轨交建设。
目前90%的高铁车辆都采用了铝合金车体,铝合金车体重量在8.5-10吨/辆,其中90%以上为铝型材,其余为铝板材,此外车辆内饰每辆车大约用1000公斤铝合金材料。城市轨道交通中,每公里需6至12辆车体,每辆铝合金车辆的车体重约6-7吨,内饰用铝合金材料约750kg/辆。
因此,初步估算未来两年,轨道交通耗铝增量依然有超过10万吨/年。
4.4 出口
2018年,铝材出口增长24%,作为全年消费增长的最大亮点,支撑了全年消费维持在4%水平。
而根据《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增值税政策调整后,三大类铝材(铝板带、铝箔、部分挤压材)都将享有全额退税,即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从而使其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
阶段性看,尽管铝材出口盈利有大幅收窄,但依然有利润,且海外市场缺口依然较大,理论上看,2019年铝材出口依然有20%的增长潜力(假设海外100万吨缺口全部由中国满足的话),即使考虑出口利润下滑的影响,今年铝材出口保持正增长也是有极大概率的,甚至可能接近10%。
总结来看,2019年房地产领域消费增长4%(约50万吨)、电力增长4%(约20万吨)、交通增长2%(约10万吨)、出口增长5%(约30万吨)是有较大可能的,即合计至少有100万吨增量,增速至少3%。
考虑当前产量与库存变化,一季度实际消费已有3.3%,而消费增长超预期(即超过全年水平3%)已经在月度数据上有所反映(4月消费增长至少7%)。而观察房地产设备工器具投资加快、汽车消费出现好转、特高压持续释放等因素,我们认为全年消费超预期也是有可能的。
[1]当然,其他交通领域,如地铁、火车等耗铝量的增加也是存在的。另一方面,从单车耗铝对美国铝消费增长的促进来看,虽然美国的铜消费没有二次高峰特征,但是中国的铜消费很可能出现二次高峰,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业导致的单车耗铜量的大幅提升。
[2]特高压直流输电导线常采用6×JL/G2A-720/50、8×JL/G2A-900/75、8×JL/G3A-1250/70型钢芯铝绞线。特高压交流输电导线常采用8×JL/G1A-630/55型钢芯铝绞线。
(责任编辑:静静)
此信息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