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回顾:区间振荡得到认可 铝价涨跌两难
最近一个月国内铝价基本探明了底部支撑,随着做空动能的宣泄,疲态不堪的铝价得以在17500元/吨附近集区域止跌整固,该支撑区域逐渐为市场所认可,铝价两度逼近17500元/吨,随后均因厂家惜售及买方积极建库而快速反弹,但18000元/吨一线同样阻力明显,追高买盘不积极导致铝价遇阻回落。
对沪铝而言,对价格走势缺乏分歧并不是什么好事,随着铝价区间振荡的局面逐渐被认可,窄小的波动区间显然无法带动投机资金的兴趣,尤其与振幅剧烈的沪铜及沪锌相比,沪铝显得更为平淡乏味,市场成交量也从上月20日12.7万手的巨量迅速降至1.5万手,进入缩量盘整局面。
短期内铝市多空双方的理由同样充足,生产成本上升及供给压力较大两个主要因素相互制衡,暂时形成了平衡对峙局面,铝价涨跌两难。
成本上升 铝厂开始面临亏损困境
进入第四季度后,上半年原铝行业暴利的时光不再,铝厂明显感受到成本增加的沉重压力。在铝价一路下挫的同时,
氧化铝、电力乃至辅料的成本却在稳定增加。
上半年
氧化铝利润大幅下降直接的影响便是新建产能的延后投产,加上年底铝厂备库需求,
氧化铝价格开始稳步回升,上月下旬中铝
氧化铝报价由3500元/吨上调至3800元/吨,最新的消息是非中铝系国产
氧化铝报价已经调至4200元/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中铝及其他国产
氧化铝价格分别上涨300元/吨及900元/吨。
06年对
氧化铝的争夺,在07年已经转移到
铝土矿资源上,随着国内
氧化铝产能的大增,带动的是进口
铝土矿需求的大增及海运价格的增加,当前一些现货进口
铝土矿的报价已增至70美元/吨;而经过年初产量的快速增长后,受利润回落的影响,下半年
氧化铝产量增速已经开始放缓。
考虑到原铝厂家的
氧化铝供给来源较多,如中铝、其他国产厂家及进口
氧化铝均具有现货销售及长单销售的方式,因此暂时难以准确地推算
氧化铝上涨对整个行业成本的具体影响,如近期长单
氧化铝价格便因盯住国内外期铝价格而暂时变动不大。按照各种
氧化铝供给大致所占的比例进行粗略估算,近期
氧化铝价格的上涨可能导致原铝生产成本增加约500元/吨。
显然,此次
氧化铝价格的上涨是国际性的现象,近期国际市场
氧化铝现货报价同样出现上升,如NALCO最新报价涨至403.79美元/吨。对
铝土矿的争夺表明中长期
氧化铝价格仍有上涨空间,尤其是是海运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
电力价格的上涨对行业的冲击也同样明显,且更具有普遍性。作为耗电大户,08年初国家取消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政策后,一些铝厂反映电价上涨约0.05元/度,对应的是原铝成本增加近800元/吨。
此外,辅料价格的上涨同样难以忽视,如阳极碳从年初的2700元/吨涨至4300元/吨,而近期国家紧缩信贷的政策也导致铝厂财务成本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显然,铝厂的成本压力已经体现为全方面的上涨。
因年初签订的
氧化铝供货价格较低,铝厂的原料成本暂时涨幅不大,目前部分铝厂的生产成本处于17000元/吨一线,厂家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而明年新的
氧化铝供货合同价格上涨已经难以避免,加之电价上调,不考虑自产
氧化铝及自建电厂因素的话,以
氧化铝采购以长单及外购现货各占一半计算,铝厂的生产成本普遍达到或略高于17500元/吨,一些外购原料比例偏高的铝厂的生产成本甚至增至18000元/吨以上,铝行业开始出现淘汰整合。
产量增长的心理压力明显
在成本增长的同时,铝厂的产量也在稳定增加,去年年底开始的扩产高峰所带来的效果仍在延续,即使生产开始面临亏损。政府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国内原铝产量达到112.03万吨,市场早已习惯了产量的不断创下历史新高。与之对应的是,原铝及铝制品的出口量却在下半年平稳回落,10月份铝材难以通过国际市场来缓解供压力。
从国内总库存量来看,在10月下旬达到近18万吨的高点后,库存量连续6周下降,期间减幅超过4.5万吨,因此铝价在低位获得支撑。估计库存的回落与低位铝价刺激消费有关(如铝制品出口的恢复性增长),而铁路运力一直没完全恢复正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传多数铝厂积压了相当数量的原铝库存。
区间振荡格局不改 存在短线破位的可能
当前国际金属处于消费由旺转淡的过程中,加之次级债不时引发美国经济放缓的担忧,国际金属市场整体氛围偏空,伦铝延续弱势盘整局面。国内铝价表现相对独立,在成本区域逐渐上抬的过程中,空头大肆打压铝价的信心不足,现货市场上,上游厂家撑市的意愿较强。另一方面,供给的稳定增长及年前消费一般的预期影响下,多方同样缺乏充足的做多理由。在缺乏明显消息刺激的情况下,铝价短期内难以摆脱振荡局面。
但期间现货铝价可能短线破位走低。因年底银行收紧信贷明显制约了下游的购买力,一旦出现集中到货的情况,在下游承受能力有限的环境下,供给骤然大增所带来的压力将被无形放大,导致铝价的下探,预计未来一个月铝价振荡区间处于17500-18000元/吨水平,期间可能短暂跌破17500元/吨。
(责任编辑:晓忠)
此信息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